职业认知度是求职关键
从统计数据来看,面对就业压力与挑战,大学毕业生心理准备仍显不足。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距离。
求职学生踏上岗位之前,重要的是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最希望得到的就业指导支持是“联系用人单位实习”,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课程等位居其后。由此可见,目前大学生希望得到更多“鱼”而非“渔”,学生已经普遍意识到求职技能的重要性。
对自己充分了解,是求职者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这种自我认知,理想状态应该从大一甚至是选择专业前就开始。
择业过程重视心理素质
在当今这个竞争时代,竞争冲击着人们的事业和生活、意识和思想,在求职择业上亦是如此。
大学生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敢于竞争不够,必须善于竞争,要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实力和竞技状态。
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
女大学生求职择业比男大学生挫折更多,这是现在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女生择业难,并不是社会对女生的需求量小。女生们要顺利地择业,从根本上说,在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并以其优势去参加竞争。
按职业目标调知识结构
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调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除此之外,对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道德等隐性职业素质关注不够。
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毕业生和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自身就业指数都很强,“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是动态的、可变的,要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定向调整,以保持知识结构弹性。
书本学习的同时向实践学习,是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正确途径。在其建立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知识调节,一方面要更新知识,防止知识老化;另一方面要增强目标性,防止与自己专业方向无关知识比例过大,以致降低自己的专业岗位能力。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