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2年山东省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优秀事迹

2022/05/06  点击:[]

付秀丽,济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获得奖励: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研究生优秀导师、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十周年先进个人、济南市科协活动先进个人、济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济南大学“我来讲党课”比赛一等奖、济南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济南大学优秀教师、济南大学优秀班主任、济南大学工会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兼任山东省第九届科协常委、山东省工程师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济南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金属切削刀具技术协会切削先进技术研究会,青年常务理事/全国理事;《Alloys and compounds》、《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等期刊审稿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函评专家。

主要优秀事迹:

立场坚定、爱岗敬业: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思想觉悟高,始终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热爱教育事业、牢记“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教学工作中始终不忘“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和担当,强调思政元素融入,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教师的职业道德。获得2020年济南大学“我来讲党课”比赛一等奖,也多次获得济南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为人师表、立德树人:入职15年来,先后承担本科生《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和研究生《机械加工理论及应用》等专业课的教学任务。结合新时代高校教师“育人树人”的初心与使命,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亲师重道”是她为师的座右铭,不仅教书更要育人。她注重在专业课堂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乐于将人生感悟和体会毫不保留的与学生们分享,齐鲁晚报以“济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付秀丽:“理工类学生更需要人文素养”为题对此作了相关报道。课堂上,她严谨认真的传授知识,循循善诱的培养学生为人做事做学问的综合素养,赢得了学生们的一致赞誉,评教成绩多年名列前茅。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其中20余项作品在国家、省级大赛中获奖,多次被评为省级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作为研究生导师,始终秉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高度关注工科研究生培养的高阶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周期,结合研究生自身专业基础和行业人才需求因材施教,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已毕业全日制研究生16人,目前已9名同学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保送攻读博士资格;累计获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人、国家奖学金2人、省研究生专业实践成果一等奖等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所指导的19届孟莹是学院首位以第一作者在《机械工程学报》发表论文的研究生。2021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教学管理、履职尽责: 2016年3月担任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本科教学和实验室工作。任职以来兢兢业业,履职尽责,积极推进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规范以及教研成果、师资能力提升等各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任职以来,组织带领学院教师获批国家一流专业1个、国际工程认证专业通过1个、申请受理1个、获批智能制造工程新专业并招生;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教研成果一等奖2项【2018、2022】、二等奖1项、省教学名师1名、省级思政示范课1门、高等学校思政教材1门等多项成果;学院教学规范和质量始终位于学校前茅。学院教学方面的学生帮扶、教学工作和思政课程建设等工作经验多次在学校教学会议上分享交流。

科研促教、服务行业:积极投身科研工作,服务社会,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省级重大项目、重大创新工程、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以及省重点研发计划、淄博英才项目和企业委托等共10余项,近三年纵向立项经费756万元,已到账经费为497万元,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三等奖(第2位)、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首位)等奖励7项,在《机械工程学报》、《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30余件。注重服务社会、服务行业,受聘合作企业的科技副总,先后获得淄博英才、淄博市优秀科技副总等荣誉称号,并合作获批山东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

张国艳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获得奖励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408),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1912),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1309);济南大学年度本科教学贡献奖(2012、2014、2015、2016、2017、2019、2020、2021、2022),济南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212)。

主要优秀事迹:

一、热爱教育事业,勇担教学重任

积极承担授课任务。工作以来,讲授本专科课程23门、研究生课程4门。所授课程性质不同,学生年级、专业、层次有别。不论新开课,还是常授课,都充分考虑课程性质和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备课、授课,及时补充新素材、新案例。认真履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学术动向,指导学生选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创新,要求学生求真务实、周密论证、崇尚科学,维护了良好的学风。热情投入教学相关的工作。参与学生教育见习、实习及学生从业技能大赛选拔和普通话测试、朗诵演讲比赛等工作;工作中积极发掘储备可用于教学的素材,及时补入教学案例。配合学院发扬“传帮带”传统,辅助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承担指导外校教师进修教师任务,以身立教,实现教学效果的延续拓展。

二、立足有效教学,工作成绩突出

遵循教学规律,借鉴新理念新技术,发挥师生作用。宏观把握课程的知识体系,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细致打磨课程重难点,适当引入生活实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规避学生怠慢情绪。更新完善教学设计,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就业、继续深造相结合,深层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练结合,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利用现代科技,通过网络资源实现高效、科学、生动的课堂教学。跟进学科发展,融入思政理念,动态调整教学内容。语言现象、语言研究发展迅捷,与课程配套的教材时有修订,学校培养方案也改动更新。根据最新培养方案,宏观把握课程的知识体系,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及时将学界的新动态和教材的新知识更新补充至教学内容和教学课件上,遵循立德树人的宗旨,融入思政素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就业、继续深造和人格塑造相结合,时时课课有新变,深层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融入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磨,以教研促教学。提高学识素养,参与课程和教材建设,是校级本科精品课程“汉语史”、校级研究生优质课程“普通语言学”的主持者,是校级精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和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古代汉语”的主要参加者,是《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的参编者。参与教研项目,在教研中深入探讨教学中需要解决或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升教学的深度。立足工作特点,锤炼教学风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发挥承担课程门类多样(23门)、参与教学相关的语言文字工作丰富(普通话测试、朗诵演讲比赛等)的优势,根据以语言类课程授课为主的状况,结合语言理论常识,联系语言类课程特点,打造事例丰富、时空交错、触类旁通、识能并重的授课风格。教学中选用恰当案例,讲析语言理论,提升学生语言素养,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觉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工作量饱满,教学高效,学生对授课的满意度高,9次获得本科教学贡献奖。学生通过学习产生读研深造的浓厚兴趣,推免、考研成功,攻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方向的学生在文学院学生中一直占有较高比例。

三、关心学生发展,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

关心同学,尽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工作中平易近人,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意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鼓励指点迷茫学生,引导帮助学生把握人生方向,为学生搭建成才平台。鼓励学生珍惜韶华、积蓄力量,学下去,走出去。优秀学生继续求学深造,是充实、提升自己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设定考研目标也是引领学生科学规划,避免蹉跎岁月的有利把手。为了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考研,广泛收集考研试题,分析考点,与教研室老师合作,编成《〈古代汉语〉考研辅导与习题集》(2014齐鲁书社),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等综合能力。全力支持帮助学生开展创研项目,在选题与论证、研究报告书写中给予指导建议,提高学生深入学习,积极探索的能力,充当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鼓励学生为将来就业做好知识储备和人格塑造。成为中小学语文老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学校师范专业学生的重要就业渠道,要做好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爱国敬业、文明诚信、和谐友善等优良品质,承担起对国家、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四、强化科研意识,助力教育教学

认真参与科学研究,产出科研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2项,参与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项目多项;出版《居延汉简虚词通释》《简牍日书文献语言研究》专著2部,参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专著《居延汉简虚词通释》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简牍日书文献语言研究》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和广博宽阔的视野,是学生亲师尊师重教崇教的磁石。以科研促教学,更新增容知识体系。将前沿研究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的满足感,不但在指导学生求学深造方面游刃有余,而且促成课程的教学特色,是省级一流课程“古代汉语”成功申报的亮点之一。具备扎实的学识,是学生学习知识、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五、协助往届学生工作深造,维护学校声誉、履行社会责任

往届学生在各自岗位上成绩和贡献,是对母校教育质量的最好反馈和评价,其品德是母校德育的重要投射和素材,校友对母校的关心、热爱和宣传,是增进社会对学校了解的重要纽带。利用通讯、网络等多种渠道,与往届学生保持联系,热情回复往届学生关于工作、深造和生活方面的咨询,鼓励学生做好本职工作,积极生活,逐步提高;使学生身离校而心系校,维护学校声誉,反哺学校发展,履行生活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