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桃李之教 润物无声——访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朱松美教授

2016/05/04 济大新闻网 点击:[]

林逋说,谦逊是藏于上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苏格拉底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一直以为,所谓谦逊就是不骄不躁,直到在和朱老师的谈话中我才意识到,谦逊的人不仅是表面上的平静谦和,更在于空谷幽兰般的内在品质。

朱松美老师系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教授,中共党员。从教三十年来,她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并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誓言。多年来朱老师教过的学生已经无以计数,在文化领域的不懈求索,更使她在专业上多有创获。她不仅是历史学会、孔子学会等研究学会的理事,也因为多年对环境哲学的关注和研究,被聘为生态文明智库专家,承担起一个知识分子该有的社会担当。目前她为历史专业本科生、文学专业研究生和全校通选学生开设《中国古代史》《中国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

厚积薄发 以身垂范

谈到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朱老师笑了笑说:“我那不过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了该做的而已,太平凡,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以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等为主要学术研究方向,朱老师一直坚持在专业学术领域默默地努力耕耘,先后发表了六十余篇学术论文和专著;主持国家教育部、省社科规划、省教育厅等多个研究项目;研究成果曾获山东省社科、省高校、济南市社科等多项奖励。此外,朱老师还因为在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努力,获得了优秀党员、优秀教师、“本科教学突出贡献奖”“巾帼建功岗位名星”等奖励和称号。但是,每每谈起这些,朱老师总是不好意思地一再说,这都是承蒙领导、学生和同事的抬爱,自己其实就是做了一点本职工作而已,不值一提。

记得有一句话说,热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它会让所有阻止你前行的障碍烟消云散。不得不承认,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对所热衷的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热爱是源,努力是帆,只有不断地修炼积淀,才能与成功不期而遇。朱老师表示,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及时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向学生介绍本学科、本专业最新的学术动态和新问题、新见解,并提出自己对相关理论与学术问题的新见解和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不至落入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的简单乏味,流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虚浮浅薄,才能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创新、思维、灵动、幽深的世界,才能真正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朱老师说:“有很多学生毕业多年还常常与我联系,有时候,说起老师当年说过的或做过的让他们觉得受益匪浅的一句话或一件事,我都常常已经不记得了,都是无意间的行为,自己都没有什么印象。可见,老师平日的言行,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终生。”的确,言行是一个人内在学养、品德积淀的外在体现。然而,对于为人师者,他们的学养及其相应的外在流露,已经超越了个人层面,像一面旗帜、一个标杆,悄无声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可见,作为教师,他们的内在修养及其生发于此的言行表现其实又是多么的重要。

不计名利,不懈追求;厚积薄发,以身垂范。我想,用这几个词来形容朱老师,应该是贴切的。

提升人格 传承师德

采访过程中,朱老师提到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这个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众所周知,教师的人格是一个教师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其中高尚的道德与深厚的学养是一个教师高尚人格的两大支撑。教师道德高尚、完美,内涵丰厚,才能形成强烈的感染力、辐射力,从而使知识借助于人格的魅力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情感共鸣,并由此生发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效果。大学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提升塑造学生的人格,使他们的知识借助人格的魅力,在广阔的社会舞台生根、开花,这是大学教师、大学教育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如果每个人平生的全部努力都奉献给对人格的不断追求,那么我们就会从这个人的身上看到一种崇高的善。这一点在朱老师身上有着很好地体现。当我们谈到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时,朱老师说:“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智力发展期,精力旺盛、充满朝气,对一切新鲜事物和未知充满好奇,但心智的不成熟和社会经验的欠缺,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特殊教育和社会转型的复杂环境,极易使他们在当下的生活学习中产生困惑、陷入危险。因此,大学教师就不仅仅是传道授业的良师益友,要关心他们的当下困惑和未来发展,尽量引导他们在未来的人生岁月中少走歧路。”字字句句里无不透着对自己学生的慈爱和关怀。

朱老师对学生的体贴关怀和谆谆教诲早已是受过她教育的学生的共识。平日里,她常常叮嘱学生,父母供养不易,应该好好规划自己的花销,万不可肆意挥霍。平时和学生们交流聚会,她从不让学生掏一分钱。每当气温陡降,她总是像慈母一样叮嘱学生注意及时加衣。除此之外,为了增强同学们的协作能力以及课堂参与度,朱老师还经常专门拿出时间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或者制作PPT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打分等方式激励同学们竭尽全力,主动学习,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当笔者向身边历史系的同学问及朱松美老师的时候,同学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说:“她就像一本书一样,静默却厚重,让人敬畏。”我想,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的这几句话,已经足以证明朱老师的人格魅力。她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告诉我们,人格的声音远比嘴巴发出的声音值得聆听,心灵的纯真比任何美貌都值得赞美。朱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养积淀,像汩汩清泉,时时滋润着学生饥渴的心灵。

如晨起花瓣上的雨露,如午后的一曲琴音,又似月夜里的一剪凉风,老师的教诲总是来时无语,去时无声,可留在我们心灵上的痕迹,却在岁月的积淀中历久弥新。

弘扬传统 立德树人

说到自己的教学方法,朱老师坦言,学无定法,自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只是更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建设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朱老师说:“记得蔡元培曾经说‘大学是精神家园。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这一点,在当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及利益诱惑的陡然增加,随之而来的极端追名逐利下的不择手段和道德失范不可避免,它往往使人们的思想陷入迷惘、困惑。如何把这一社会问题和现象放在中国历史发展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理性、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帮助大学生们明晰产生这些社会现象的前因后果,从而坚定对当下社会改革和未来社会发展的信心,是目前大学教育的重点。”为此,朱老师专门开设了《道家智慧与现代社会》一课,并在其中专设“道家智慧与人生处世”一讲,意在通过发掘传统文化精髓,用传统智慧引领学生对现实社会的思索和个人人生的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为培养学生的深厚的责任意识和神圣的社会使命感,朱老师在《道家智慧与现代社会》一课中还专设了“道家智慧与环境”一讲,引导学生汲取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智慧,探寻解决工业文明以来环境问题的有效路径。为了让同学们对相关问题有一个全面、深刻地认识,她特别注意平时素材的积累,将平时搜集的大量材料和她自己的相关研究论文搬进课程平台,以便使学生课下参考、探索,并在课堂上就一些焦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这样的探讨,引导学生超越狭隘的个人视野,放眼世界,心系未来。“中国儒家向来强调士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张载说士人的使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是未来中国的希望,未来中国建设的重任将落到他们的肩上。拓宽学生视野,提升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是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朱老师如是说。

美好的人不自知,却浑身闪着光。朱老师就这样默默地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快乐、辛勤地耕耘着,她说:“我想努力做一座学子们漫长人生路上温暖的避风港,让他们在这里把自己保养好,加满油,明确了方向,待时机成熟,便开足马力,沿着正确的航向,驶向美好的未来,去收获无尽的喜悦和希望”。她是这样说的,也在努力这样做着。

或许我们身边从不缺乏值得被一生珍藏的师恩,只是我们一直闷头向前忘记了驻足回望。不管未来我们走向何方,请一直记得有这么一群送我们走远的人,纵使岁月依旧锋利,道路依然崎岖,请记得是他们教会我们追逐,教会我们仰望。迷茫徘徊时,他们是穿透迷雾的光。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