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温馨静谧,少了夏季的狂野,走在秋日的甬道上,秋风送来一个美丽的名字——孙谦老师。还未曾谋面就听得温柔如水的她着实受到同学们的钦佩与敬爱。这次有幸采访到孙谦老师,一番了解后,才发现,孙老师值得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的温柔,还有温柔表面下那颗不断进取的心。
孙谦老师,文学博士,文学院讲师,主要讲授新闻学理论、新闻史等课程。近年来在《文艺争鸣》、《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小说评论》等核心刊物发表文章多篇。曾参加编著《解读老舍经典》、《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新时期儿童文学资料汇编》等书目,现主持的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新时期中国文学中的饥饿叙事研究”、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1990年代以来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叙事研究”等。
爱,才想倾心投入
喜欢一样工作,只会让你把它做到合格,而热爱一样工作,会使你倾心投入,日臻优秀。孙谦老师一句“对文学的热爱以及我校浓厚的科研氛围引导我不断投身于科研工作之中”很好地向我们诠释了这一道理。正是对于文学的热爱,她才会不断研究文学,写出《一部叩问灵魂之作》、《穿越历史与生命的迷津》、《欲望的重新书写》、《小说的“实”与“虚”》、《关于生命的另一种阐释》等一篇篇优秀的作品,她的“新时期中国文学中的饥饿叙事研究”课题才会获得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立项,才会在面对“对于科研工作是否倍感压力”的问题时,脱口而出“科研是苦中作乐,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的至理名言;也正是感激学校营造的浓厚科研氛围,孙老师才会情不自禁地说出,“项目的立项与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学校非常重视科研,给老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与学院组织了大量的学术讲座,这些学术报告不仅打开了我的学术研究视野,而且让我的研究变得更有针对性。”当问到老师对于科研工作的态度时,孙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从事科研工作就是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为读者提供洞见。热爱不是狂热的叫嚣,而是把思想沉淀为一个个科研成果;成功不是一个人的拼力蛮干,而是周遭所有人的鼎力支持;科研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敢做读者的导向标。这是孙谦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令人印象深刻的课。
教,定要关怀人文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中指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于孙谦老师来说,师生关系即是以学生为本,亦师亦友的关系。孙谦老师说,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同学们的人文关怀。我们有幸采访了一位曾上过孙老师课的同学,他说,孙老师脾气特别好,声音温柔,他上课经常犯困,却独独喜欢听孙老师讲课,课下积极与同学们交流,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教学上以人为本,科研上又处处优秀,这不得不让我们好奇孙老师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两方面,而老师却轻松做到了教学相长,她认为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发现被常识遮蔽的问题,形成某种问题意识,然后又通过科研不断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教学科研两不误。当问到“现在大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课堂上的学习”时,孙老师为我们大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告诫我们在接收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善于思辨和质疑,因为大学课堂主要是为大家打开一扇窗,如何去欣赏窗外的世界,需要我们自身不断调整自己的目光,或远或近,关键在于我们思考多少,思考得多,就看得越远,反之则越近。在面临学分制改革的情况下,孙老师认为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将自己的兴趣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老师多开一些自己有透彻理解且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要来选择,这样才能满足新的教育改革下和新的社会需求下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生活,还需书香为伴
不会生活的人争取生活,会生活的人享受生活。孙老师是位成功的学者,但其生活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文静的外表下,也有一颗爱运动的心。除此之外,孙老师最爱的还是读书,她建议我们大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多涉猎一些其他专业的书籍,如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和计算机方面的都可以读一些。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在面临着“到底应该多外出打工增加社会经验?还是多去看书,提高专业水平?”的问题,孙老师则提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多读书,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大学期间是人生非常宝贵的一段时间,也是求知欲最强的时期。大学生应该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深厚的文化功底,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我们踏入社会进入工作的第一步,何不趁着大好年华,尽情地畅游在书海里呢?
秋日的阳光温馨静谧,如孙老师的娓娓话语,愿将来我们都能成功如她,优雅如她。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