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甜的声音,温和的笑容,当这位平日里专心科研、治学严谨的工科博士坐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并没有感到宫老师如想象般那样严肃,她和蔼得仿佛一位邻家大姐姐,让周末有些清冷的办公室变得温馨起来。就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我们随宫晨琛老师一起,走进了她工作、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幸福。
宫晨琛老师现任教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其研究领域为水泥材料方向,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毕业后,在济南大学任教至今。宫老师一直致力于她的研究,她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变储能混凝土的组成设计、结构调控和储能基元与混凝土基体的相性研究”项目(第一位),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基于提高早期胶凝性能的转炉钢渣改质研究”项目(第一位),“一种低碱度生态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项目(第三位)。
平凡是一份态度 科研是一种生活
说起让很多女孩子都望而却步的水泥专业,宫老师也坦言“比较脏,比较累”,不过因为当初是自己做了这个选择,再加上性格随和,反倒觉得这也是一种生活的体验而有些乐在其中。老师选择的道路很平凡,也很朴实。在老师回忆起自己的科研生活时,她微笑着告诉我们,当看到自己取得的科研成果得到国家的认可时,就会感到一种收获的幸福。
我们和宫老师谈话时了解到,老师很注重团队精神,每当谈及老师所收获的科研成果时,她总是不忘补充一句:“这是我们团队合作的成果。”老师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强调多与别人沟通才能不断得到新的想法,从而在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做材料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要不断地创新,我们一直在做符合时代要求的材料。”为了达到心中的这份期待,在做“植生混凝土”项目时,宫老师开始跨学科地研究关于植物学的相关知识,并且觉得“越研究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老师的话语很谦虚朴实,但却很深刻,潜移默化中让我们体会到学无止境是对做学问的态度。
或许正因为自己从科研实践中学到了太多太多,她很支持大学生通过“挑战杯”等活动及早地走进实验室,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经历了做实验,写报告这些阶段之后,学生可以有更多的自信心,这是老师最愿意看到的。宫老师对自己所带队的学生的要求是:“不走形式,真正地实验操作,必须实实在在地做实验。”也是在这种严谨的科研精神的指导下,她所带的一个参赛团队取得了“挑战杯”省三等奖的好成绩。
循循善诱传师道 精诚授教感师恩
“我就是不愿意把课讲得那么枯燥。”宫老师觉得,如果只是枯燥地讲知识点,学生听不进去,更记不住,这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她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一些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她在跟学生讲解鼓风干燥箱操作时强调改了参数就要按确认键,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冬天在广东,她的学生看见一只兔子掉进了水里,因为它冻得发抖就想给它暖暖,由于广东的空调是没有制暖的功能的,于是学生就想用鼓风干燥箱吹干它的毛,但当最后把兔子取出来时却发现兔子竟然死了,原因就是学生操作前虽然改了参数却没有按确认键,于是兔子就被高温烤死了。“我相信当以后他们改了参数时,一定会想到那只可怜的兔子,就不会忘记按确认键了。”老师回忆说。
在教学的过程中,宫老师发现很多学生虽然知识的涉及面很广,一旦深聊,却又不精通。对此她建议学生应该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深入研究,而不能只停留在泛而不精的层面上。不过老师也表示现在的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都很强,也更有自己的主见,比起他们那个时候算是往正方面发展了。
当笔者询问有些人大一、大二没有打好基础,大三是否还能跟上时,宫老师说:“专业课是相对独立的,只要肯努力,一切都来得及。”言语中的鼓励不禁让人为之一振,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的教学态度。
育才亦育人 真情暖师友
作为一名班主任,宫老师很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她说自己大学时班主任和班里同学的接触并不多,读研时导师对学生的那种关注与信任深深感动了她,于是当她也成为一名班主任时,就特别想把当年自己读研时感受到的那份关怀更多地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她鼓励学生在班会上、私下里多跟自己交流,也希望能成为学生的朋友。碰巧的是,在我们采访宫老师的过程中,一位宫老师以前带过的研究生来向她道别,师生二人在依依不舍地告别过后约好了下次一起去逛街。真挚的师生友情让一旁的笔者羡慕不已。
宫老师说现在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和自己的老师也是分不开的,当年她的老师对学生就很理解、包容,经常告诉他们:“实验室的事情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所以现在的她也会跟学生这样说:“有了问题咱们可以一起承担,但是你要说出你自己的想法。”老师还记得她在第一次做水泥胶砂成型实验时,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忘记在搅拌后把勺子拿出来。“每个人在做实验时都会犯错。”老师坦言道。因此当她看到学生犯错时,总是很能理解他们,从不为他们的失误而生气,反而鼓励他们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当笔者问及如果学生在理论上有了错误她会怎样处理时,宫老师说:“如果是关键性的问题,我会直接指出来,摆例子给他看,绝对不能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是小问题的话”,老师笑着说,“我反而会鼓励他继续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下去,等结果出来,他自己一对比,就能对自己犯过的错误记忆得更深刻。”“由他去,让他自己去感悟”这种对学生半放养的态度,最大程度地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更有主见而不畏手畏脚。宫老师对学生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除了对学术的引导外,宫老师还很在意对学生人格上的培养。她告诉学生们要珍惜同学之间的纯洁的情谊,直到现在老师班里的学生仍记得以前宫老师在班会上讲的那些事:她的大学同学在大学毕业几年后还在电话里称她的父母为“咱爸咱妈”,告诉她:“咱爸咱妈有事跟我说一声就行”;她刚来济南工作时,几个大学同学担心她不适应,轮着班陪她,邀请她到家里玩。很多学生听了以后深受感动,更加懂得了要珍惜这份珍贵的同窗之情。
宫老师也表示她对学生们很放心,说不想督促他们去学习,反而想告诉他们考研期间要学会给自己适当减压,照顾好自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老师对学生们宽容理解的态度,无时无刻不让我们心生羡慕,更让我们为她的学子感到幸福。暖如亲人的话语,课堂或许也是宫老师营造的另一个温馨的家园。
心存幸福 处处有梦
在采访的过程中,当笔者问及老师的梦想时,老师认真思索后告诉我们:“我好像一直没有过梦想,自己所取得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走出来的。我只知道对我而言在学术上有收获是幸福,能和我的学生在一起也是幸福,正是这两份幸福支撑我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老师的幸福似乎很简单,她常常说:“快乐就好,不必计较那么多。”正是因为老师平和的处世态度和那存在于心中的质朴的幸福,从而成就了老师无梦胜有梦的境界,也在学生内心绽放出朵朵梦想的花朵。
谈笑中,我们的采访也接近尾声了,老师的笑容伴着我们离开了办公室。而她的那些小幸福也永远留在了我们心里。我们也衷心祝福老师能一直快乐、幸福下去。(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