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文学院教师,副教授,中共党员,任中文系主任、中文系党支部书记,山东省郭沫若研究会副秘书长,她是校优秀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团队的主要成员;她所参与建设的“当代文学”、“现代文学”精品课先后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她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曾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她曾获我校第四届“青年教学能手奖”、“本科教学贡献奖”,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她就是我校第五届“优秀教学奖”获得者唐欣老师。
尽职尽责 诲人不倦
自2006年7月进入文学院工作至今,唐欣老师脚踏实地做好教学工作,教学态度端正严谨,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不断追求更高的教学水平。她积极探索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力求规范,重视教学改革,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总评为优秀。工作6年来,唐欣老师主讲过9门课程,担任20名本科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本科毕业论文52篇,指导学生实习74人,指导学生成功申报济南大学“SRT”项目立项3项,近两年来的学生评教成绩列学院第一名,深受学生的喜爱。
唐欣老师主要担任当代文学、现代文学、文学鉴赏与评论等专业基础课,以及《白鹿原》经典阅读等通选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她集主讲、辅导于一体,在教学第一线与学生密切交流,尽心尽力辅导答疑,以不断完善、丰富深化的授课内容与明白晓畅、深入浅出的讲课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保质保量地完成常规教学任务,近年来,唐欣老师在课余时间为辅导学生考研、指导学生的未来规划倾注了大量心血。每年都有相当多的同学带着考研的困惑向唐老师请教,对于这些学生的问题,不管他们选择的专业是否与现当代文学相关,唐老师都是不厌其烦地一一认真作答,指导他们在本人兴趣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并通过面谈、电子邮件等方式与这些同学保持联系与随时沟通。而对于不想考研的同学,唐老师也会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良好的发展性意见,鼓励学生拥有梦想、追逐梦想并最终去实现梦想。
积极探索 潜心教改
唐欣老师是我校百门课程改革项目之一的《当代文学》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她结合教学中所累积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注重突出教育性与创新性。她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特点,并以“学以致用”为基本原则,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深入贯彻“扎实基础,突出应用”的教学理念,由传统的以传授文学史知识为目的,转向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为目的。
教学方法上,唐欣老师十分注重学生创造思维的开发,准确把握课程的重点、难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并且十分注意整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在教学中予以调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值得注意的是,唐欣老师采用课堂讲授法,同时结合专题讨论、影像观摩、作品赏析和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加师生课堂内外交流互动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当代文学》、《文学鉴赏与评论》等课程时,唐老师突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特点,将经典文本内容与现当代文化、文学发展相结合,她还腾出一定的课时,开设了“问题及热点”的讨论,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既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切实提高了学生对于文学文本的审美鉴赏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唐欣老师十分重视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制作课件精益求精,力图使每门课程的课件集文字、图片、声音、影视等信息于一体,创造一种立体化、开放化教学空间,有效地克服了文字和口头讲授的局限性,使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艺术性以及审美性的特点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是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为学生提供现当代文学史知识,提高教学效率,赢得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
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唐欣老师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继续从事教学改革活动和学术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与可见的成效。在学生眼中,唐欣老师是一位全方位的授课能手,在学术研究上,唐欣老师更是成绩显著。她参加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新时期文学》和《新时期文学作品选》的编写工作,作为副主编参加了省教育厅重点教材《中国当代文学50年》以及《中国当代文学50年作品选》的编写工作。目前,她正在参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中国当代文学新编》、济南大学教材建设立项项目《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教程》等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中,教材《新时期文学》荣获2008年全国高校教材畅销书一等奖。她主持、参与多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参与的教改研究项目《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获得2009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资格。同时,唐欣老师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研究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
“放飞梦想,有我同行”,这是唐老师上课时给我们说的一句话。唐老师不仅执著于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更激励着我们年青学子敢于去追逐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无论我们飞得多远,也难以忘却身后老师那关注的目光!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