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济南,空气中弥漫着特别的暖意。在阳光下穿行的人们,身上散发着阳光的味道。笔者带着暖暖的心情,踩着阳光来到材料楼,如约采访学院最年轻的教授——曹笃霞老师。曹老师,2004年于山东大学获博士学位后一直致力于济南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研究领域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科研,曹老师一路创新;授课,曹老师一路坚持。让我们共同走进曹老师科研、教学的非凡路程。
科研者,怀抱恩情,时刻探索,不轻言“错”
打开曹老师的简历,各种科研成果与奖项让人不禁为之赞叹。曹老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于2011年底刚刚结题,她就又忙着申请科研项目。此外,曹老师还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各一项;济南市科技明星计划和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各一项,且获得一项省级奖励和一项济南市科技进步奖。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Dyes and Pigments》、《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等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当说起这些硕果,曹老师淡然一笑,用平淡的语气说:“科研路上不需要这些光环,只要能在科研这条路上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而且这所有的成就并不属于我个人,是整个科研团队努力的成果。”科研,显然已经成为曹老师生活的一部分,她始终以平和的心态谦虚地面对成果带来的所有光环。当很多人感叹科研路枯燥乏味、可望而不可即时,曹老师已经陶醉其中、奋然前行了。
感恩 任何作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坚持的过程中肯定隐匿了别人想象不到的曲折。当笔者问及曹老师科研路途中的坎坷经历时,曹老师坦诚地讲述她初涉科研时的迷茫。曹老师不无感激地说起了自己的老师李国忠教授:“刚到济南大学任教时在科研领域各方面都不成熟,李老师在经费、资源上给了自己很大的帮助”。曹老师还提到自己读博时的导师方奇教授在学习阶段对自己的影响。曹老师心怀感恩之情每天孜孜不倦地努力着:去图书馆查阅各种科研文献、向导师请教和科研小组的同事讨论。在科研路上曹老师慢慢探索,循序渐进,直到确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继而爱上科研、执着于科研。曹老师因为兴趣而选择又因为选择而时刻坚持努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她心怀感恩之情始终如一地坚定着自己奋斗的方向。
探索 学无止境,再明媚的辉煌也只是属于过去罢了。笃实好学的曹老师为了让自己能更深入地了解科研行情,让学院在材料研究方向上紧跟科技最新步伐,2009—2010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Texas A&M 大学F. P. Gabba■研究组学习一年。这期间曹老师主要致力于氟离子和氰离子识别研究。谈起出国的经历,曹老师感慨万千:“留学的经历让自己的思维开阔了很多,与科研组的人员交流时常常能激发自己在研究上的灵感……”。经允许笔者有幸看了曹老师在美国拍下的美丽瞬间:有研究组相聚的温馨场景,有曹老师个人的恬淡笑容……在与笔者分享出国经历的最后曹老师不无感触地说:“科研方面,咱学校投入很多。不过国外在仪器的使用上比国内要自由些,建议学生能通过努力给自己创造这样的机会去体验。”曹老师出国学习带来的不只是科研上的知识,还有对科研及科研前沿的认识。
创新 俗话说见微知著,于细微处便可见一个人的作为。曹老师对待实验一直一丝不苟,她从来不会轻易对任何一个实验结果说错。“每一个偶然结果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必然,一个全新的结果很可能预示着一个新的发现,我们要继续深一步地研究,而不是因为看不到想要的结果就半途而废。”曹老师严谨的科研态度总能在研究上探索出新的方向。科研创新就在实验的细微处,曹老师用认真的态度、行动时刻走在探索、创新的路途中。
师者,悉心传道,耐心授业,诚心解惑
传道 曹昇在《流血的仕途》中说到:“今之师者,或可授业,或可解惑,而能传其道者鲜也”。在科研上饶有建树的曹教授作为一个师者却能一直向学生们传授科研之“道”。“科研不是硬性作业,不管你用什么办法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它是科研者在兴趣驱动下的追求。我希望自己的学生真的喜欢科研,带着兴趣在实验室里做每一件事。”当笔者问到曹老师如何要求自己的研究生时,曹老师坚定地回答。曹老师以身作则地告诉学生们,兴趣是科研者最大的动力。“曹老师从来不会逼着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做出什么样的成果,而是给我们时间自己探索、创新。”正在读研三的邓云龙如是说。曹老师把方法交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等学生们对实验有了兴趣,曹老师会进一步要求同学们在态度上做到严谨认真。曹老师对学生们实验过程的细节要求甚严。在学生们研究的过程中曹老师常常手把手地指导,于细微处引导学生。这就是曹老师作为一个导师在科研指导上对学生的启迪:着眼在远处,行动在此刻。
授业 采访过程中曹老师多次说到查阅文献的重要性。对自己的学生她也是如此要求:“每当困惑或是找不到方向时多查阅有关文献,阅读文字。了解研究前沿的同时灵感或许就会迸发。”曹老师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己的眼光会更开阔,在对方向的选择上也会更坚定。即便有文献做科技上的指导,在科研路上还是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阻拌。正在读研一的陈会会告诉笔者,她们做一个实验经常会失败很多次,有时候自己都快失去耐心了。每当这个时候曹老师会鼓励自己的学生,耐心指导每一个环节,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没有半点批评的意思。在笔者和曹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便能感受到曹老师身上孜孜不倦的态度。
解惑 每个人都有心生困顿的时候,有些人遇到困难会想到亲人,有些人会想到朋友,但学生们在遇到疑惑时首先想到的却是自己的老师——曹老师。“除了实验,曹老师很关心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我们的心理状态。我们会经常在QQ上聊天。有一次我在空间发表了一个很失落的状态,曹老师为此特意打电话询问情况,对我耐心开导。自己真的很感动”,研究生邓云龙不无感激地向笔者讲述温馨的经历。曹老师出国学习期间也时刻关心国内学生的情况,经常通过电话、邮件、QQ和学生联系,帮学生们解答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关心大家的生活情况。当笔者问到研究生们对曹老师的整体感觉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曹老师很细心,认真。曹老师很坚强,不畏惧困难,对选择的事情总能尽心完成。”她的学生都一致祝福曹老师:“希望曹老师少操劳些,能有时间好好休息。”学生们对曹老师真诚的祝福蕴含了不尽的温情,让笔者再一次感动不已。
学生眼中,曹老师一直在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坚定地面对科研,执着地对待课堂。而在曹老师自己的眼中科研、授课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她愿意简单地选择,简单地坚持。曹老师对待科研的精神定会让她在这条布满挑战的路上走得更远,科研界也会因这样一位年轻人才的加入而更加绚烂。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