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下着小雨,午后正是人易慵懒、好疲惫的时候,我们如约在文学院电子阅览室见到了正在忙着处理手头工作的王蓓老师。很多人都羡慕大学老师不用一天8小时坐班,其实不坐班的滋味只有身在其中才能苦乐自知。对于王老师来说什么时候有需要完成的工作什么时候就是工作时间。无论是慵懒的午后还是静寂的凌晨,她都能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取得最好的工作效果。正是由于这种时时刻刻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2008年她被评为“济南大学第三届青年教学能手”;2011年她成为济南大学百门课程改革美学课程的负责人;2011年,她被评为“济南大学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王蓓老师是文学院副教授,现任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主任,从教11年来她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也没有蜚声四海的名气,只是悄无声息地做着一些平凡的工作,而恰恰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让王老师收获着同学们的爱戴以及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
是的,诸多荣誉和成功的获得离不开的是王老师踏实、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勤勤恳恳育人为乐的高尚品德。随着时钟的滴答,我们走进了王蓓老师的教育生涯和精神世界……将兴趣与教学融汇贯通 文艺学专业出身的王蓓老师多年来主要承担了文学院专业必修课美学、文学概论,选修课影视美学,学校通选课美学概论、文学概论、《美学散步》经典导读和公共课大学写作等本科课程以及美学专题研究、宗教与美学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没有几位老师能把课件做成王蓓老师那样的精美与细致”,提到王老师的课程,不少同学是这样讲的。对于教学,王蓓老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美学理论离不开审美实践,只有和同学们的亲身审美体验相结合,艰深的美学理论才可能鲜活易懂。”因此王老师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课堂上她总是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讲解知识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且举一反三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所教授内容。我们走访了上过王蓓老师所授课程的学生,提及这一点时,同学们都是赞不绝口。 “因为自己教授的课程都是和美学相关的,所以我比较喜欢欣赏各种艺术作品,电影、画展、小剧场演出、音乐会只要有机会,我总是要去看看的。而且看过之后总想着怎么把自己的体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和同学们一同分享审美的快乐,一起思考艺术的真谛。”提及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王老师开心的说着。的确,王老师是个有心人,生活中的点滴素材都在她的课堂上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看过在山东省博物馆举行的徐悲鸿的画展,她曾经在美学课上结合画展分析徐悲鸿的名作,讲解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顾长卫的电影《立春》获得了多项大奖,她就在影视美学课上组织同学们写电影评论;利用假期,王老师还曾经两次到上海专程参观了“上海双年展”,把当代艺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结合美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开阔了同学们的理论视野。2010年王老师在影视美学课堂上进行了更为大胆的改革,她一改过去以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期中考试的做法,组织08广告两个班的同学分组拍视频短片,从编剧、导演、演员到摄影、后期制作全部都由同学们分工协作完成,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都被调动起来了,拍摄了包括MTV、情景剧、纪录片等类型的16个作品,最后还进行了影片展映。“这的确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快乐的教学过程,我感受到了很多同学都是以100%热情投入到创作中去的,他们拍摄的一些优秀作品像《旅程》、《湘西故事》、《HERE I AM》,我有时候还会在给其他班级讲课的时候使用。我对这些作品充满了敬意。作为大学老师,只有真正了解同学们的需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王老师对笔者说。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每天多做一点”的工作态度让王蓓老师从周围同样优秀的同事中脱颖而出,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其他事情,倘若都有这般积极达观的态度,困难也就不攻自破了。“认真、踏实,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王蓓老师很喜欢苏东坡的这首《定风波》,因为它与自己达观的人生态度产生了共鸣。 王老师为自己的书房取名“随遇斋”,并自题诗句“随晴尝淡酒,遇雪品香茗”。这句诗意为随遇而安。大多数人认为随遇而安是一种比较消极的人生态度,而王老师认为“随遇而安”不等同于“随波逐流”,随波逐流是真正地放弃独立思考,是消极的平庸;而“安”于所遇更多可以理解为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认认真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是积极的平凡。正是这种认真、踏实的生活态度使王蓓老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了出色的教学成绩和诸多荣誉。 成绩的背后隐藏的是王老师艰辛的劳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在三尺讲台上也是合适的。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王老师总会不由自主地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备课上。即便是讲了10年的重复课,她每年都会在课堂上增加一些新的内容,课件也是改了又改。2008年王老师获得“济南大学第三届青年教学能手”荣誉称号,这与她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在课程建设方面,王老师作为主要参与者配合课程负责人杨杰教授积极投入山东省精品课程美学课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中。修订教学大纲、编写教学讲义、建设和优化美学课程网站,在电脑前一坐就到凌晨是经常的事情。看到自己所参与的美学课程快速的发展,王老师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而王蓓老师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这句话。师德为魂 身正为范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来描述王蓓老师也一点不为过。 谈话中,王老师告诉我们“大学四年级下学期于济南三中教育实习的日子是我从事教师职业迈出的第一步,我和所教班级的同学相处非常愉快。”在告别会上王老师收到了全体同学悉心准备的集体签名礼物和不舍的泪水。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王蓓老师体验到了为人师表的幸福与责任,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铸就了王老师一生为教育,一心为学生的高尚师德。 “我目前在复旦大学攻读文艺学硕士学位,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继续学习,无疑要归功于文学院各位师长的谆谆教诲与无微不至的关怀。学习过程中,王老师非常耐心地给我们梳理全部学习内容的脉络,有利于巩固记忆,加强理解。她的课既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同时又具有很大的启发性,至今我仍觉得受益匪浅。”这是一段肺腑之言,考取了复旦大学研究生的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5级优秀毕业生王昕是这样评价王老师的。刚刚考取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生的杨莉在说到王蓓老师的时候,句句话语充满了感谢之情。考研期间由于心理压力大,杨莉经常和王蓓老师聊天以释放压力。第一天考试刚刚结束,杨莉就感觉自己的英语考得一团糟,对接下来的专业课考试完全失去了信心。她打电话给王蓓老师,向老师哭诉了自己的担心。经过王老师耐心地安慰,她才重新平静下来,坚持完成了考试,顺利考取了山东大学文艺硕士研究生。在山大办完了报到手续,杨莉又拨通了王老师的电话,这个时候她最想对王老师说的就是“谢谢您的支持与鼓舞。”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真正优秀的老师,不仅能在课上传授知识,给学生以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在课下也给学生以各种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即所谓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王蓓老师正是这样的良师与益友。 王蓓老师说,自己只是做着应该做的事情,身边的很多老师其实在许多方面比自己更加出色,而恰巧她的一点点努力总是能够被幸运地发现而已。看着老师虚怀若谷的治学态度和脸上宠辱不惊的微笑,我想,荣誉和成功不是偶然降临的,只有努力付出了,才会被“群众”雪亮的眼睛发现。相信王蓓老师定能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收获更多的喜悦和满足。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