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爱是最美的音符——记济南大学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王玉老师

2011/12/08 济大新闻网 点击:[]

“越来越好来……越来越好来……幸福的笑容天天挂眉梢,越来越好!”走在林荫道上听到大一新生在兴高采烈地谈论着迎新晚会,不禁思绪蔓延,回想起去年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迎新晚会上那首动听的歌曲《越来越好》,优美的歌声至今在耳边萦绕,演唱者就是济南大学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王玉老师。

王玉老师是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中共党员、副教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博士研究生。天性乐观、爱唱歌的她在济南大学这片沃土上已辛勤耕耘了14个年头,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王玉老师用她对学生母亲般的爱和对教育的拳拳之爱,奏响了校园里最美的音符。

用“心”诠释教学

在大学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王老师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空洞的呼吁,而是用艰辛和汗水在教学这片土壤上默默地努力耕耘。她用尽心尽责的工作诠释着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笔者在多次采访过程中,都能看到王老师为了教学工作而忙碌,一丝不苟的准备教案、完善课题、执行学院的会议内容,她总能将这些看似纷繁复杂的工作有条不紊的完成。

几年来,王老师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先后主讲过《艺术概论》、《中外影视史论》、《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艺术管理学》、《外国音乐史》等课程。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文管方向)是学校2005年才开始招生的新专业,专业建设之初,师资紧缺,作为一名骨干教师,只要有需要,她就勇挑重担顶上去,经常出现一个学期担任多个班级多门课程的情况,但她都能出色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王老师相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积极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她还积极进行教改新尝试,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主动旁听其他老师的课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课堂上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情景、案例等教学方法,在探索中学习,在参与中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2006年因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丰硕的教学成果获得了“济南大学青年教学能手”的称号。2010年,她主讲的“中外影视史论”被评为济南大学百门教改课程,“当代电影美学”被评为济南大学骨干通选课。近年来,她承担了多项教研课题,又在《东岳论丛》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

用“爱”哺育学生

一名好的教师不仅会教学生,更会爱学生。王老师对学生的爱像一场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默默地滋润着学生,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诲人不倦的她用“爱”哺育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她说:“学生是我工作的原动力,而‘爱’就是我愿意和能够付出的全部。”她尽自己所能帮助贫困学生,积极响应妇委会开展的“手拉手”向女大学生献爱心活动,和部分贫困女大学生结对子,在经济和生活上帮助她们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

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有个叫余学花的女孩,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可是她却有强烈的求知渴望。为了帮这个女孩顺利完成学业,王老师连续两年每个月资助她300元生活费,帮她渡过难关。只要有时间,王玉老师就约她出来谈心,在寒冷的冬天还特地给她买了一件羽绒服。最后,余学花同学终于顺利毕业,并且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余学花说,王老师就像是寒冷冬日里的一束阳光,让她充分感受到了母亲般的温暖。

除了教学科研,王玉老师还担任班主任的工作。她常常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树立良好的班风,组建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深入宿舍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并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和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努力为他们的成长、发展创设最好的教育氛围。这样的爱不亚于一位慈母对子女的爱,她对学生的关爱也得到了师生的肯定,2011年王玉老师荣获了济南大学“师德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感谢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信任和鼓励。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对于我来说,这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会尽心尽力,对得起这一称号,讲好每一堂课,和学生们进行有效的交流,让同学们学有收获。”在采访的整个过程中,王老师给人的感觉是谦逊的,她以一种谦虚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令人敬佩。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言“谦逊可以使一个战士更美丽。”那么同样,谦虚也让这位老师更加灿烂夺目。

用“学”丰富知识

王玉老师非常认同一句话:“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当一流的学生。”因此,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王老师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2008年,她在北京大学访学一年,开阔了视野。2009年,她又考取了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博士研究生,为今后的教学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化产业管理系专业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而形成的时代性、社会性很强的专业,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系专业的老师,王老师从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她不断观看新的文化艺术作品,研究最新的文化产业营销策略和经营方案给自己“充电”。王老师说:“我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紧跟知识创新的步伐,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用到教学上,用到工作上,用到科研上。”所以,尽管教学工作繁忙,她依然时刻不忘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在山东大学攻读文化产业管理的博士学位。对于如何处理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王老师认为学习和工作二者并不冲突,反而是相辅相成的。王老师坦言,音乐、书画、影视作品是她业余生活中的最大乐趣,而这些又恰恰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部类,能将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对她来说是人生的幸事,因此也更能激发她的工作热情。

王老师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自己刻苦钻研,持之以恒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几年主持了省级社科规划项目2项,济南市社科规划2项,山东省文化厅项目1项,济南大学社科立项3项。同时,在《山东社会科学》、《东岳论丛》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文化产业时代的音乐创作》获山东省文化艺术优秀成果三等奖,《文化产业的美学属性》获山东省文化艺术优秀成果二等奖,《济南市文化市场现状与发展探析》获济南大学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用“新”响应教改

文化产业是中国发展的朝阳产业,发展尚未成熟,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教学也不断在探索中发展。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系的系主任,王玉老师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在教学课程上更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一方面她积极地响应学校和学院的课程改革,吸取其他优秀教学模式的优点,另一方面又善于创新,把自己的“点子”渗透到教学改革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公共事业管理(艺术经营与管理方向)1001班的班主任,她注重因材施教,采取了小班化+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由专业老师任导师,既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助于学生们有针对性的发展,刚实施不久,就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有了导师的认真引导,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成长成才。

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针对这一专业特色,王老师特别强调今后教学方向的重点,除了帮助同学们打好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外,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她的努力下,学院先后和山东省拍卖协会、泰安市泰山封禅大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山东天成拍卖有限公司、孔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文化单位和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实习、实践的平台。同时,王玉老师还特别重视专业和市场的结合,以市场需求为起点,邀请文化产业界的领导、专家和企业精英来我校开设讲座,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找好市场定位,提供就业机会,规划学业蓝图。王老师说,要想让我校的文化产业类专业茁壮成长,首先需要“练内功”,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式上打好良好的基础。

公共事业管理(艺术经营与管理方向)1001班赵良波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谈到,“王老师的课让我这个对艺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渐渐地对书法、字画、艺术品产生了兴趣,真是一位很给力的老师。”在学生的眼中,她是一位好老师,在同事的眼中,她是一个热情待人的好搭档,和同事们相处得十分融洽。

王老师在漫漫教学路上以她独特的姿态绽放着独特的光辉,正如歌中唱到的,“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有乐也有苦 ……撒给大地多少绿荫,那是爱的音符 ……”这就是王老师,用爱心和耐心诠释着教育的真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