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只要喜欢就要坚持 只要坚持就有可能成功——访文学院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获得者刘静老师

2011/10/24 济大新闻网 点击:[]

在文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热爱自己的工作,为了最初的兴趣坚持不懈的探索,喜欢和学生交朋友,对任何事情总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为了感恩在教学与科研的路上披荆斩棘。她始终信奉着“只要喜欢就要坚持,只要坚持就有可能成功”,一路走到现在的博士研究生。她就是文学院的刘静老师,也是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成功立项者。

刘静老师,2002年进入四川大学攻读古代文学专业唐宋文学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济大文学院工作。每个人的人生路上,总有那么一两个人、一两件事或者一两句话对自己影响深远,使自己受益匪浅,就像平静的湖面上激荡起的一圈圈涟漪,美妙又舒心。当问及刘老师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行业以及选择古代文学这个专业方向时,她说道:“对我影响深远的是读硕士、博士期间的两位导师,他们谦逊质朴的生活态度、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执着坚守的治学态度都让受益非凡,特别是‘治学即做人’的理念,我将会铭记一生。”人生一世,阅历无数,而能使一个人用一生来铭记的却寥寥无几,恰恰是生活中最平凡、最普通的才是实实在在的,才是值得用一生去追求。这些让刘老师更加坚定做知识的传播者,让自己的学生做的更好,走的更远。

教学无止境 寻教育之真谛

刘老师说:“一个好老师在上课时不应该只是硬生生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教育的真谛是‘育人’,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从这句话中,透出了刘老师治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刘静老师刚来学校担任教师时并没有多少授课经验,她就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聆听校内优秀老师的课程,对优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多加揣摩和汲取,并努力融会到自己的授课中来,形成了自己较好的授课模式,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她备课仔细,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对课件字体的大小、颜色、图片和音乐的配置都会反复修改直至完善,精美的课件加上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繁琐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变得易学有趣。采访期间,笔者也聆听了几节刘老师的课,课堂活跃,学习氛围浓厚,老师提问,同学们积极地应答,老师耐心地分析,让所有人真正感受到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刘老师认为学生听课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带着心来上课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学到知识,否则只是人坐在教室而心不在,其结果何异于翘课呢?对于所担任的留学生课程,刘老师更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教外国人学习汉语,最需要的就是耐心,而刘老师的耐心给每一个上过她课的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跟留学生朋友聊天问起刘静老师,他们总是笑着用不太地道的汉语说:“她很好,真的真的很好,教的我们都懂。”就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足以让我们了解到刘老师的教学态度。

“只要喜欢 就应该坚持”

如果说不是像企鹅那样静静地站在海边,翘首企盼机会的来临,而是如苍鹰一般不停地翻飞盘旋,执著地寻求;如果说不是面对峰回路转、杂草丛生的前途枉自嗟叹,而是披荆斩棘,举步探索。那么还有什么是所不能企及的呢!刘静老师就是在一如既往的执着寻求、不断探索。

刘老师曾担任过200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班的班主任,并于2007年获得“2006年度校级优秀班主任”的称号,科研成果中所参撰的《历代词研究史稿》也获得2008年度“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刘老师还积极利用寒暑假期间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如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通过这些机会来求教和学习,很好地开阔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刘老师曾在《浙江学刊》、《社会科学研究》、《广西社会科学研究》等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十余篇,合著专著一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刘老师以所撰写的《南宋遗民周密研究》一书申请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获得了立项,这是我校当时第一次成功获得此类项目的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主要资助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领域中基本完成且尚未出版的优秀科研成果。刘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努力争取,成功获得这一项目的立项。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因为对宋元之际遗民的杰出代表——周密这位作家感到有很多东西可以深入探索,她才将“周密研究”定为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选题,并完成了15万字的论文撰述。可贵的是,博士毕业进入济南大学担任教师工作后,也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先后五易其稿,最终凭借优秀的选题和扎实的科研基础取得了国家后期资助的立项。再一次实践了“只要喜欢,就应该坚持”的理念。

在生活上,刘老师待人也十分真诚、礼貌,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就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的真诚。偶尔和2009年毕业的学姐们网上聊天,她们还都说:“刘老师不仅在学习上对我们谆谆教诲,而且在生活上对我们关爱有加,老师和蔼,真诚……真的很喜欢她。”一颗真诚的心,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一份虔诚的坚持,感染了无数学子为梦奋斗不止。

传承感恩 用行动回报学校

懂得感恩,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当问及刘静老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的时候,有什么感想,刘老师表示得知这个好消息,自己惊讶了好久,她从没想过她可以通过,她首先想到的就是文学院领导所给予个人的大力支持。刘老师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作自己的人生箴言,她也实实在在的去做到感恩,她笑着说:“对学校和学院领导最大的感恩就是好好教学,把学教好了,把学生指导好了,自然就是最好的报答”。

在刚担任班主任工作时,2005年的中秋节恰逢“九·一八”事变的纪念日,同学们大都是第一次在离开亲人和家乡的地方过中秋。刘老师联系了教室,买了糖果点心,让大家在一起观看了电影《举起手来》,这既缓解了同学们的思乡之情,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节。班里面有不少同学来自贫困的山村,刘老师竭尽所能地在各方面予以关心和照顾,在学校各种资助中给予适当地倾斜,还努力联系校外兼职,甚至帮助特别困难的学生缴纳学费。刘老师在三年班主任工作中通过点滴的小事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来自学校的温暖。

刘老师不管教授哪个年级的课,总是提前向学生们介绍很多关于考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甚至工作的知识。当得知现今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大三就开始备战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她就耐心地给有想法考研的同学讲解该怎么备战。专业一定要选择自己喜爱的,只有自己喜欢才能更有激情去为之努力;英语一定要早下手,大一时就应该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光要过四、六级,考研英语难度很大,必然要仔细认真的早准备,多做题,多利用机会和留学生们交流练习口语;政治是公共课,一定要分清主次,熟读需要的教材,适当的做题,用心思考;专业课一定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那样复习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只要有学生询问与考研相关的信息,刘老师都会耐心地解答,尽心地予以帮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1届毕业的学姐迟善润就是在刘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顺利地考入了刘老师曾经的母校——西南民族大学。

刘老师一直在教导自己的学生去感恩。刘老师认真指导研究生论文的写作,前后共担任过三届研究生的副导师一职,论文多集中在唐宋词研究领域,例如《程垓及其词研究》、《陈允平及其词研究》。不少学生的论文得到专家的好评,他们毕业之后不管是工作的还是继续读研的,都时不时的联系刘老师,表示对刘老师悉心教导的感谢,并在节日之际送上自己真挚的祝福。他们都懂得感恩,努力把感恩传承。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