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头长发,一身套裙,一副银丝边框眼镜,时而优雅,时而严厉,她就是第五届山东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土木建筑学院于衍真教授。在一个暖暖的夏日早晨,记者带着崇敬和欣喜的心情走近了她。
“我就是喜欢当老师”
“我就是喜欢当老师,从来没有后悔过。”提到“教师”这个词时,于教授打开了话匣子。“我从小就生活在高校,受家庭的影响,我热爱高校,一直以来希望能在高校当老师。”1977年恢复高考,于教授有机会通过高考,继续深造,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原山东建材学院,当了一名高校教师,这一教就是28年。
于衍真教授现为土木建筑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以来积极承担教学、科研、管理、专业建设等工作任务,多次被评为济南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荣获济南大学优秀教学奖,2006年获山东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她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虽然没有丰厚的收入,没有荣华的生活,能当上老师仅仅是为了热爱和最初的向往,她常对年轻教师说:“你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清贫。教师就是培养人才,而且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多年来,于教授立足于教学改革与研究、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建立立体化教材体系,采用“多方位指导”教学,并将最新的科学成果融于授课之中,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在引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创新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创建合理教学梯队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作为项目负责人,她主持教学研究项目十余项,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二等奖、三等奖,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
作为一名教师,于教授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于教授说:“我虽然身兼行政、教学、科研。有时为了忙项目,假期、节假日的时间都在实验室、工作室里度过,但是我一样忙得很开心。”于教授以身作则,有一股超越年轻人的精神。她不但用不断进取的精神感染学生,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影响学生,更以年轻、充满活力的风貌带动课程组的每一位老师。青年教师冯岩说:“于老师周末、晚上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她有着很好的生活习惯,早晨跑步、晚上散步。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到我们实验室,要是哪天没有来,我们还觉得不适应。”
于教授在生活中则像长辈一样,关心照顾身边的每一个人。谈到这时,研究生孙勇激动地说:“一次去水厂实习,于老师没有刻意要求学习的内容,而是叮嘱我们带好水、饭,注意安全等等。而且不管什么时候,什么事情我们给于老师发短信,她都会及时回复,从来没有一次忘记。”学生赵春辉急忙补充道:“今年一月份,马上就要放假了,于老师通知我申请实验室,我这才想起原来我把这件事给忘记了。申请实验室很麻烦,在我焦头烂额时,又是于老师帮助我找到各位负责老师签字。”是啊,这样的事太多了。于老师虽然是院长,但从来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她的研究生韩雯雯深有感触地说:“有一次我去办公室找于老师,正巧一名贫困生因没有申请到勤工助学岗位找到于院长。于老师问清情况又找学办老师核实后,给他解决了问题。”于教授就是这样,时时刻刻以做一名好老师要求自己,只要关系到学生的利益,她总是要关心到底。
“严师出高徒”
于衍真教授重视教书育人工作,把教育学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行为准则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及培养学生的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的工作寓于教学过程中,注意言传身教。“人格是最高学位”,作为教师就要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赢得学生的爱戴与尊重。良好的教学效果来源于教师的不断思索创新和对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强烈感受,因此她经常对教学进行深刻反思,不断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充实而又繁忙的教学路上,进行着各项艰难而又最有价值的探索。
她认为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一味给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用尝试、试验、讨论等办法寻求结论,从发展学生的自信和勇气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活动中要使教师“导”的艺术、“引”的技巧、“帮”的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师生关系充满真情、友情,与学生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朋友。
“于老师对我们的学习是要求非常严格的”。赵春辉说:“甚至于学术论文都要逐字逐句检查,她总是说如果能一次成功就不要反复。”温文尔雅的于教授在学术上的态度是严谨的,对学生更是严格要求。于衍真教授信奉“严师出高徒”,她认为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严格的要求对学生,甚至于对老师来说都是有益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4届毕业生赵晓同学,毕业设计阶段由于教授带。在毕业设计中,于教授不仅要求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能力训练,更要求她培养自己严谨的工作态度,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了赵晓的学习意识、设计能力、团结精神,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大学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硕士研究生,现在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并以优异成绩被中国矿业大学推荐到美国深造。像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很多,赵晓只是其中的一个。
于教授严以律己,以身作则的精神,不仅感染了身边的老师,甚至连学生也跟着受益。山东飞洋环境有限公司来学院招人时表示:“上次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招聘的学生太好了,态度严谨,学识扎实,我们还需要这样的人才。”土木建筑学院副院长邱立平感慨地说:“工作上,于老师要求精益求精。正是因为于老师的严格要求,今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55个学生考研,有54个上线。”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的要求同样使于教授在科研方面有了突出的成绩,她围绕着环境保护、市政工程等课题,积极探索废渣的综合利用与废水处理的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废治废的科研思路,为环境保护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前景。并作为项目主持人完成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活化沸石曝气生物滤池中生物相分析及净化效能机理研究”等省级研究课题十多项。所研究的科研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十多项奖励;并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SCI、EI收录。
“希望学生都能做成功的人”
学生们称于院长为“于老师”,亲切的称呼从来没有改变过。青年教学能手王嘉斌老师回忆道:“我2001年来的时候,教研室只有三个人,于老师亲自带着我们到外地实习,搞教学改革。这么多年我们从没有叫过院长,就觉得她是个好老师,我们的成绩都是受她的启发得来的。” “于老师做事总是积极主动,她让我们团队有股凝聚力。”付英老师如是说。在于教授的带领下,《水力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山东省精品课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成功申报山东省品牌专业,作为团队负责人领导的《水力学》课程教学团队2007年被评为济南大学优秀教学团队。
于衍真教授多年来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并认真进行备课,让同学们轻轻松松掌握知识点。于教授说:“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这样让我也变得年轻,不放弃每一个机会,锲而不舍,脚踏实地地去追求。”当记者谈到教学名师奖的获得时,于教授谦虚地表示:今天的成绩源于她有一帮好学生的支持,让她的科研想法得到实践;有一个好的教学科研团队,不计报酬、默默奉献;有一个好的管理班子,大家分工不分家,工作融洽,这是集体的荣誉。
最后,于教授深情地说:“作为一名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成为成功的人。所谓成功并不是荣华富贵,而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认真做人,踏实做事,给自己定好目标,努力去实现。当在某一领域提起这个学生时,大家都会竖起拇指说‘不错’,这样我就很高兴了。”
回顾自己多年的执教生涯,于衍真教授对教师这份职业充满了无尽的感慨。她说:“教师是一个圣洁的称号。要塑造人的灵魂,故而神圣;要律人先律己,故而高洁。教师是一份辛苦的工作。要用心血撰写教材,要用心血唤醒良知,要用心血培育栋材。教师是一种终身的职业。不进则退,不可懈怠。要学到老不断积累,干到老不断创新。”多年来,她也一直这样做着……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