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妇委会践行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带领我校广大女教职工以奋斗为美、实干为荣,争做时代的书写人、追梦的奋斗者,在新征程上谱写更加绚丽的巾帼华章。组织在职女教职工开展春节民俗家风原创作品(照片、诗歌、散文、家书等形式不限)征集活动,现将部分优秀作品--散文展示(按照交稿时间先后):
散文一:
“年味”一直都在
(作者:机械工程学院 张义花)
和往年不同,今年虽然放假时间挺早,但回老家那天已经是年二十九。在济南的家中带着两个孩子的这一周,虽然没有出门,每天与老家中的母亲和婆婆的聊天中,却感受了浓浓的“年味”。
年味,在母亲眼中是“回家”。这个味道来自于我的母亲几乎每隔上一天就会问我回来了没有的语言中,虽然已经告诉她什么时候回去,她还是会忍不住的问问。后来我听在老家的姐姐说,俺娘说过年了孩子们都还没有回来,说着说着就哭了。在一个母亲眼中,过年就是团聚的时刻,过年了,孩子们就要回来过年。
年味,在农村是各种美食的“齐上阵”。在我们老家,每年腊月二十左右家家都已经或买或杀了羊,准备做美味的羊肉汤。也是这个时间前后,家家也都蒸好了 “馒头”,包括馒头、豆包、菜包、花糕等,蒸馍头时亲戚邻里之间,会互相帮忙蒸,而且先蒸好馒头的老家人会把各式馒头分享给邻居、亲戚;接下来年前这十天左右,家家几乎都是在煮羊肉、煮猪肉、煮鸡肉、炸鱼、炸丸子等等,一直忙到年三十,年前将好吃的东西做好,只等年后去款待亲戚们。
年味,在每年的贴对联的仪式感中。每年回老家过年前,我会专门买上代表当年属相的对联,贴在大门上,贴在各个房间的门上。每年老家的对联也总是由我们回去后再贴,贴在老家的大门上,贴在老房子的大门上,在完成贴对联的过程中,让我们、让孩子、让看到的人们感受过年的喜庆。
年味,在年夜饭的香味里。每年除夕,家人们会准备一桌年夜饭,主要是炒上一桌菜,家人聚在一起吃吃饭,看看春晚,聊聊天,聚一起感受难得的美好时光。
年味,在老家的鞭炮声中。老家最大的年味就是鞭炮声,特别是大年初一,从晚上十二点开始一直到天亮前,鞭炮声不断。在我们老家,当你听到哪家放鞭炮时,大概率那家正在下饺子,这时候家里的人都已经起床,准备吃饺子,而且要在天亮前吃完,预示着一家人都“起得早”,来迎接新的一年。
年味,在大年初一的拜年人流中。天还没有亮,大街上已经满是拜年的人,大家都在天亮前吃完饺子,然后就是到长辈那里、到村里年龄大的那里,走走转转,拜拜年,见面除了问声过年好,说的最多的就是“起的早不”,寓意身体棒。
年味,一直都在。在母亲盼孩归中,在做各类美食、贴对联的过程中,在听鞭炮声、拜年的仪式感中……我想,“年味”一直都在我们心中,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在马不停蹄的日子里,停下来,整理下,在崭新的春天里,再出发!
散文二:
春节团圆,家风传承
(作者:水环学院 张良红)
春节,是岁月的轮回里最为喧嚣的一笔。在这浩荡的时光里,我们扶老携幼,穿越千山万水,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家。
家,是一方心灵的港湾,是爱的源泉,更是优良家风的沃土。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不仅仅是共享团圆的喜悦,更是感受到了那份源远流长的传统与文化的底蕴。
春节,一张张灯笼高高挂起,如同千万家的笑脸,明亮而温暖。舞龙、舞狮的锣鼓声响彻云霄,那是对新年的热情和希冀。而更让人心醉的,是那一桌桌丰盛的年夜饭,融聚了家的味道,滋养了心灵的深处。
家风,是代代相传的宝藏,是祖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长辈们讲古,传家规,教子孙明礼诚信,尊老爱幼,勤劳朴实。这些美好的品质,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联起家族的光辉历程。
春节,更是一幅幅家的画卷,记录着生活的点滴,传承着家风的精髓。在这个欢聚的时刻,我们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家人,把最深情的祝福留给了父母,用心传递着那份珍贵的情感和家的温暖。
在春节的舞台上,我们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家风的弘扬者。让我们用心感悟春节的深意,传承优良的家风,让正能量在我们的家园里不断发酵,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春节团圆,家风传承,让我们共同书写着时代的篇章,让我们共同承载着家族的希冀,让我们共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愿春节的美好永存,家风的光辉熠熠生辉!
散文三:
春节及其文化内涵
(作者:政法学院 张梅)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压轴的节日。春节不仅仅是辛勤劳作了整整一年的人们休闲娱乐、放松休息的节日狂欢,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信仰、理想愿望与民族心理的集中体现,还是古圣先贤代天宣化、教民成人、祈福攘灾的重要形式。春节民俗的形成与定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辞灶迎新开始,就正式开启了春节的节日进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年前年后诸多活动,尤其是扫尘、贴春联、祭祖、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等春节习俗活动丰富多彩。
泱泱华夏,文明古国,极其重视文化传承。慎终追远、敬仰祖先、不忘历史、继往开来是我们优秀的文化基因与思想传承。可以说,春节期间的每一个习俗活动,都是富有浓郁的传统底蕴和文化含义的,具体而言:
扫尘。春节前,家家户户,房屋院落、里里外外彻底而干净的大扫除,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现实中的卫生干净的自然环境,还是一种心灵上的扫尘除垢,寓意着彻底地扫除旧年的晦气或霉运,以干净明朗的内心迎接充满希望和好运的新年的到来,表达了一种虔诚和庄重的态度。
贴门神、春联和福字。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门神、春联和福字。春联大红的颜色代表着喜庆和吉祥, 春联吉祥的话语内容表达了人们的内心愿望,威严的门神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与祈望,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和祝福,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
祭祀祖先。春节期间的祭祖活动,是敦亲祀祖、祭祝祈年和迎禧祈福,遵循古礼,依礼而行,进贡上香,叩拜行礼,端庄恭肃,是一种庄重严肃的缅怀历代先祖、不忘渊源与根本、表达敬意与感恩的活动。
守岁,吃年夜饭。除夕夜,家人会一起享用丰盛的年夜饭,如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或年糕。家人团聚会餐,在灯火辉煌、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欢声笑语里一起辞别旧岁、迎接新年,意味着慎终如始,有始有终,善始善终,继往开来,也意味着不要懒惰与贪睡。
放爆竹和开门炮仗。在除夕夜和正月初一早晨,人们燃放爆竹,以驱赶邪恶,迎接新年的到来。
拜年和送压岁钱。拜年应该在大年初一,应说“过年好”。人们互相拜年,晚辈会给长辈磕头行礼,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驱邪避凶,祝福平安,表达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愿望。
另外,过年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亲戚朋友加强交流,联络感情,体现了人间的温暖情谊与人家烟火。此外,还会举行隆重的群体大型祭祝祈福活动,伴以各种民俗文化表演如迎神、游神、祭礼等,主旨是报祭天地神恩、净土驱邪、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节庆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结束。
年,也称年关,过年也是过关,也是一个总结过去、迎接未来的关节点,是古圣贤教化万民、教民成人的一种方式,其实用心良苦。过年,通过扫尘除垢、贴门神春联、祭祀祖先、吃年夜饭、团员守岁、相互拜年、大型祭祝祈年活动等一系列节日活动,让人们在庄严而盛大的传统节日中,不仅在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活动中得到身心的彻底休息和放松,更是让人们在这些富有文化历史意蕴的活动与仪式中,得以进行从外到内的自我反省,认真回顾过去,积极展望未来,获得进步和成长。在过年期间,人们要感恩祖先,祭拜神明,谨言慎行,端庄恭敬,勤俭持家,干净卫生,待人温和,说吉祥的话,存善良的心,达到民所应具有的温良恭俭让的品德,然后,在除夕辞旧迎新,除去自身不良习气,除去财色名利睡,从民成人,成为“好人”,再归正,进入“正月”。
总之,我们的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让人们放松娱乐的普通的节日,而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固定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均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为主旨,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感恩、对神明的敬畏、对自身的反省、对未来的向往,体现了古圣先贤教化万民、教民成人的良苦用心,带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
散文四:
春节的记忆
(作者:教心学院 张秀芳)
春节,那是一段洋溢着温馨与和谐的记忆。小时候,春节是我日思夜想的盛宴,是压岁钱的诱惑,是热闹非凡的庙会,是家家户户的团圆饭。
记得那时的我,总是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数着日子,盼望着春节的到来。那时,天空湛蓝,云朵洁白,仿佛连空气都弥漫着欢乐的气息。街市上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处处张灯结彩,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寓意着辞旧迎新。我也会加入其中,尽管有时候打扫的成果并不显著,但我却乐此不疲。而母亲则会忙碌于厨房,烹饪着各种美味佳肴,糖醋排骨、红烧肉、鱼香肉丝……每道菜都凝聚着母亲浓浓的爱意。
最让我期待的,莫过于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看着电视上的春晚节目,其乐融融。而我则会在饭后迫不及待地拆开红包,数着压岁钱,那份喜悦和满足难以言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的记忆逐渐模糊,但那些温馨的场景却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如今,虽然没有了儿时的那种激动和期待,但春节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是我们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春节的记忆,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它让我明白,无论身在何处,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放下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回到家中,与家人共度一个温馨、快乐的春节吧!